臺灣手搖飲料的興與哀 – 舌尖上的環境汙染
【概要描述】為數驚人的一次用飲料杯使用量,為環境帶來了沉痛負擔!2011年,行政院環保署針對一次性飲料杯的使用量進行調查,統計結果顯示,一年約有15億個飲料杯被丟棄;2021年、十年後的再次調查,此數據更是暴增超過2倍,來到每年約40億個的恐怖用量,也使當局意識到改變現況刻不容緩。
- 分類:环保消息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佈時間:2022-11-21 10:29
- 訪問量:
炎炎夏日,來杯冰涼冷飲消暑;寒氣來襲,來杯香濃熱飲暖身:兩句話簡單描繪了臺灣民眾的日常,不僅展現飲品市場規模的可觀性,一次性塑膠飲料杯的危機也隨之浮現。
就是愛飲料:驚人的一次用飲料杯消耗量
根據臺灣財政部統計,飲料店於2021全年總營收高達620億,而截至2022年4月,於臺灣街頭開設的飲料店便有2.2萬家,較2021年同期增加約6%,創下歷史新高,反映民眾對飲料的需求穩定,持續帶動新經營者的投入,飲品市場如日中天。
然而,在如此可觀的利潤背後,隱藏的危機悄然而至——為數驚人的一次用飲料杯使用量,為環境帶來了沉痛負擔!2011年,行政院環保署針對一次性飲料杯的使用量進行調查,統計結果顯示,一年約有15億個飲料杯被丟棄;2021年、十年後的再次調查,此數據更是暴增超過2倍,來到每年約40億個的恐怖用量,也使當局意識到改變現況刻不容緩。
全臺禁用一次用塑膠飲料杯:臺北市的超前鳴槍
作為改善現況的實際手段,環保署於2022年4月正式公告「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」,要求各縣市應於2024年前,提報限用一次用塑膠飲料杯的實施期程,以降低塑膠廢棄物的產生。政策公布後,臺北市率先響應,於2022年8月宣布,自同年12月起,包含生物可分解塑膠(PLA)在內,臺北市飲料店不得提供一次性塑膠飲料杯,據估計,藉此政策的實施,一年可望減少7,600萬個塑膠飲料杯。對此,受影響商家雖面臨成本增加的壓力,卻也表達出正面態度,願意為維護地球環境貢獻一己之力,期望作為全臺第一個限制塑膠飲料杯的直轄市,能夠發揮號召力,引領其餘縣市一同在減塑之路上前行。
政策同時也祭出獎勵辦法:自7月1日起,全臺連鎖飲料店、便利商店、速食店及超市,必須為自備容器購買飲料的消費者,提供至少5元的優惠,並推出「循環杯借用服務」,藉租賃環保杯的手法,培養民眾使用循環容器的習慣。
Image by tirachardz on Freepik
理想與現實:民眾的高度環保意識之下,略顯無力的政策宣導
配合政策規範,臺灣便利商店兩大龍頭:統一超商(7-Eleven)及全家便利商店(FamilyMart)積極導入循環杯租借服務系統,並在政策宣導期間,消費者皆享有免付費、僅需支付押金,即可使用循環杯的福利。然而,經獨立媒體食力調查,高達71.5%的民眾對此持觀望態度,其中有80.6%的民眾擔心沒洗乾淨,並在疫情仍嚴峻的情況下,更有63.2%的民眾憂心病毒傳染,可見「衛生問題」為民眾考量的核心關鍵之一。
除了環保杯借用服務所面臨的低使用意願,政策宣導方面似乎也陷入困境。民間環保團體.綠色和平在2020年的民意調查顯示,超過8成民眾支持禁止使用一次用塑膠製品的政策,亦支持臺灣加速提前禁用,更有9成以上民眾支持以「可重複使用的產品」取代一次用塑膠用品;只是,在如此高度且正面的環保意識之下,針對即將推行的「2030年前全面禁用四類一次用塑膠製品」規劃,民眾認知度卻未達2成,長久下來恐怕造成政策效益不彰、事倍功半的惋惜局面。
在全球減塑熱潮之中,臺灣從蓬勃的飲品市場切入,試圖以日常生活中的渺小改變,為大環境帶來顯著變化。「不積跬步,無以致千里」,減塑是一條漫長之路,只有匯集眾人力量,才能走出屬於臺灣的康莊大道!
最新资讯

2023-04-27

2023-03-28
綠茵草地上的鬥爭雖暫時落下帷幕,球場邊關於「綠色環保」的話題卻尚未散場。隨著溫室氣體減量成為全球趨勢,國際足球總會(以下簡稱FIFA)自2006年德國世界盃,開始計算賽事的碳足跡;16年後,卡達則是宣稱將舉辦首場「碳中和」世界盃,以響應國際永續發展目標。此番豪語引起全世界矚目,而卡達的實際舉措為何?其中又引發了哪些討論呢?

2023-02-21

2023-01-18

2023-01-04
作為最多國家領導人參與、促成環保史上參與規模最龐大的國際協議之氣候大會里程碑,身為主辦國的法國,藉此會議所引發的關注與熱潮,針對引發氣候變遷的原因之一——塑膠汙染訂定了一系列的減塑政策,以實際行動試圖改善國境內氾濫的塑膠製品,更期待能夠成為世界環保的標竿及榜樣。

2022-12-20

2022-12-05

2022-11-21

2022-11-14

2022-10-24
针对客户需求,从纸塑的包装设计、纸浆原料、模具制造、生产设备、工艺制程开发到产品量产,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整合服务。我们的客户遍及亚洲、东南亚、欧洲、美洲、澳洲。研发团队经验丰富,在传统技术基础上,不断挑战创新,让我们的客户也能从中受益。